查看原文
其他

壬寅博物记 | 观察一棵树 | 樟树二十周

曹爰 夏日悠长
2024-09-04
一、樟树二十周

周六上午,我照例来到樟树底下,开始每周的例行观察。我并不期待新的发现,樟树的生命尺度很长,西湖湖滨有很多老樟树,树龄都在数百年。在这么古老的生命面前,希冀它每周给我来点新花样,迹近于僭越。

另一方面,梭罗说过,大自然经得起最细致的观察。有没有新的发现,很大程度在于我能否生长新的视角,而这背后,在于我是否永葆只若初见的童心。

我站在树下,静静地看着眼前的枝叶,心若止水。四五分钟后,我注意到新的变化。一个幼果明显比此前见的更为膨大,在果柄顶端往前鼓出许多,更为结实饱满,连带着果柄也显得粗壮些;颜色也不似先前,先前是像和田玉样的温润的白,现在转绿,绿中冒出一些白色斑点。


这段时间,我特别喜欢找寻繁叶之间的果序架。原来是花序,众多幼小的花冠消逝之后,留下花梗、花柄,转而用于给顶端生长的幼果输送营养。这些果序架有种简洁的美,如下图所见,三节棍样的在空中延展,每过一节转一个方向,在层层叠叠的树叶的映衬下,形态格外优美,每每令我凝神谛视。


樟树是个小社会,其上生存着众多生命,如这片叶子上栖息着一只樟颈曼盲蝽,属半翅目盲蝽科。其背板上的咖啡色图案,颇像一位窈窕淑女。这种昆虫寄生在樟树叶片,以吸食汁液为生。经其取食后的叶片显出褐色斑。


比如这图。



始终停留在树枝上的一只鸟,尾羽有一方亮眼的白。


二、申园一周物事

周一出差,周五傍晚返家,一周不见,栀子花悄无声息地开了。栀子为茜草科栀子属植物,是江南夏日标志性物种,和白兰花、茉莉花合为夏日三白。小时候,老家乡下女孩常常摘一两朵栀子花,插在发髻间,远远地人未至香先闻。

栀子花形独特。俯视所见六片狭长的扇叶形花瓣,实为管状花冠的顶部六裂,相互分得很开。裂片平面伸展,边缘向下向内弯折。在其基部,有六条咖啡色花丝,紧贴着裂片间隙位置伸展。花冠顶部裂片合着花丝呈平面摊开,衬着淡黄色的花柱一柱擎天。


下图看得更清晰。萼管像拉长的方鼎,有纵棱,萼檐管形,膨大,顶部5至8裂,通常6裂,裂片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;花冠高脚碟状,冠管狭圆筒形,顶部5至8裂,通常6裂,裂片广展。



珊瑚树也开花了,众多幼小的花朵合成圆锥花序,单独看,每朵花像微型天线宝宝。


无患子树也赶在本周开放,小花像水母。


花势极盛,远远入望。


红的石榴,黄的无患子,给地面装点得五彩斑斓。


无花果,它在开花时我没有遇见,完完整整地错过了,只在前一两周时见到幼果时也恍然。好在家园植物,什么时候遇见都不为迟。


三、博物一周随遇

上周日经过萍水路,注意到路边一面很长的围墙,里面是块空地,面积很大。看上去它有段时间了。


这一带已经很繁华。地块上面原本有些建筑,大概是临时性质,现在拆除了,净地待出让,或者已出让待建设。总之,它是繁华城区难得出现的空地。

但我为它遗憾,为它被四面围墙包围,不能发挥它本真的价值而遗憾。没有围墙阻隔的话,并简单清除地面上大的瓦砾石块,附近的孩子们就会征用这块土地,会在上面奔跑,播撒他们的笑容和身姿。大自然也不会让一片土地闲置,春天来了,地上就会长草,再给一点时间,这里那里会有树苗冒出来。草高了,树大了,鸟就不再只是自天空掠过,也会来此地栖息停留。草长莺飞的景象,将融入城市的景观,送入行人的眼帘,在人们的心中潜滋暗长,成为环境意识的供养。

三十年以前,萍水路一带还是阡陌纵横,视线可以投送很远。虽有一块块的地,但地与地之间只有狭窄的田梗地坝,构不成视觉的顿挫与障碍。人立于地块边上,所见只有良田万顷大地广袤。而今,这里早已成为城市建成区,地块面积再大,也是高楼环立下的一个豆腐块,完全不见大地广袤的气势。空置近于原罪,总在巴巴地等待开发,等待人们将它派上用场。

城市中的一块空地,总有几分古典田园时代的余晖,在现代景象的光辉笼罩下,显得落寞与黯淡。人们或许不愿意遭遇这种违和,所以砌以围墙,让它显出一些开发的样子,以便更好地融入周边的繁华景象。

或许该让它袒露着,让它像一个古老的召唤,像一道隐语,提示人们那些消逝的时光,给予都市繁忙的人们一丝深沉的慰藉。

杭州城区里面,不计西湖周边的公园,大大小小的公园不少。新的思维也在生长,比如钱江新城区块规划时,效仿上海浦东新区的世纪公园,也预留了相当面积的中心绿地。但所有这些,都没有脱离开发思维,都在倚重投资,似乎没有上亿的投资,一个地块就是蛮荒的未完成状态,不能登堂入室,不能跻身繁华行列,不能供人们休憩生养。

这里隐藏对大自然的疏远与隔膜。大自然何以不能为城市照管好一片土地呢?草木过于茂盛,不便行走?到那时稍事修剪也来得及,况且人们的行走就是天然的修剪,乡间小路都是踏出来的。太杂乱,高高低低没有美感?但这何尝不是另一种美,况且整齐的美已然够多了,另一种美正好丰富城市生活的美的形态。

或许我们的城市规划思维也可以有所革新。现有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》(GB/T 21010-2017)将土地分为农用地、建设用地与未利用地三大类。这里的未利用类,或许可以更名为自然保留地。给大自然留些土地,不要默认地把所有土地收归名下,让大自然在那些土地上得以主导,人只像一个物那样地侧身其间,纵然有干预,也保持在最低的限度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夏日悠长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